张志南常务副省长调研宁德市高速公路建设情况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土豆,在汉语中拥有几十个名字,光是在甘肃定西就有三个名字:土豆、洋芋、马铃薯。
它在甘肃定西,不仅名字多,品种也不少。在这片并不丰饶的土地上,“定西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已达到254亿元,百亿产业的背后,离不开一粒“小小的种子”。
近日,青春华章·重走西北角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从手写记录到智能监测,从几间土房到现代化试验田,试验站的科研人员一代接一代接力干,一步步扛起了西北马铃薯科研的大旗,改变了千万农户的生活。

一把尺子一杆秤 西北小镇“爆发”惊人能量
1986年,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员文国宏来到会川试验站,此时的试验站只有5个人,条件很差,借用别的单位的6间土坯房办公和生活,工作主要在田间开展,观测手段也很简陋,主要是一把尺子一杆秤。

马铃薯不仅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更是填饱肚子、解决温饱的重要产业之一。
“只有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文国宏说,尽管条件简陋,他们还是一头扎进试验田,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育种试验。
在最初的38年里,试验站主要专注于马铃薯遗传育种学科研究,一心扑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上。从1997年开始,随着“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试验站增设了马铃薯繁种技术学科,2006年马铃薯研究所成立后又增加栽培技术学科,形成了遗传育种、繁种技术和栽培技术三个学科协同发展的科研格局。
参加工作近40年,文国宏先后参与育成28个马铃薯品种,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文国宏育成的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年推广面积在600万亩以上,近五年累计在甘肃省推广面积2500万亩以上。
“百姓认可,我们就开心!”

200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荣来到会川,开启了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工作。
张荣跟着老专家王一航学习马铃薯育种工作,近20年时间,他参与选育了10余个马铃薯品种。
试验站培育了“陇薯3号”“陇薯5号”“陇薯6号”“陇薯7号”“陇薯10号”……其中“陇薯7号”“陇薯10号”连续多年入围全国马铃薯十大主栽品种行列,年种植面积在百万亩以上。
“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在田间地头付出大量的精力。”如今已是会川试验站站长的张荣说,“一个品种的选育,大概70%的精力要放在田间地头。”
不论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坚守在田间地头。
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真正了解马铃薯的生长情况,才能选育出受老百姓喜爱的品种。张荣说,“看到自己参与培育的品种得到认可,能够为老百姓增产增收,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
培育新品种 耐心与时间的考验
如今,29岁的王树林作为试验站的新生力量,继续投身于田间地头。2020年他主动选择高原试验站,来到这里,在文国宏等老专家手把手指导下,他深度参与“陇薯红1号”“陇薯18”等系列新品种选育。

他说,培育新品种,就是耐心与时间的考验。
会川试验站拥有占地10亩的种质资源圃,2200份来自全球的马铃薯种质资源被划分成多个种植小区,每份材料都有专属的标识牌,新品种的培育就需要依靠它们。
每份种质资源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遗传特点,这些种质资源从出苗到开花再到收获,要记录100多项农艺性状数据,每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成为下一代品种的关键突破点。
王树林说,马铃薯育种周期长、难度大,需要常年在田间地头观察记录,埋头杂交试验,对每一个的特性要了如指掌。
每年春季,他们要在试验田划出200多个小区,每个小区精准种植8至10份不同品种,在田埂插牌上标注编号,连行距都精确到厘米。
王树林说,农业科学是实践科学,必须深入田间,才能了解农民真正的需求。
回望来路,试验站历经艰难险阻,从“救命薯”到“温饱薯”,从“脱贫薯”到“小康薯”,从“振兴薯”再到正在培育的“健康薯”,小小试验站,助力土豆完成了“逆袭之路”,在陇中旱塬深处书写着“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种业故事。
- 2025-08-05【乡村·新聚焦】山海不为远 携手向未来——“津陇共振兴”合作交流活动综述
- 2025-08-05【乡村·新关注】甘肃省用水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 2025-08-05陇电耀渤海 港口涌新潮——陇电入鲁工程赋能潍坊港高质量发展见闻
- 2025-08-052025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甘肃省集中示范活动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