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滞是什么意思
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更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科研重镇。科研重镇的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的奠基性奉献与新一代青年科学家的接续坚守。这种代际传承不仅是知识技术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血脉的延续。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甘肃省教育厅、共青团甘肃省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青春华章·重走西北角”网络主题活动日前在甘肃省兰州市启动。连日来,由中央、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深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甘肃省博物馆,共同探寻老一辈科学家拓荒奠基,铸就科研基因的感人故事,见证青年科学家坚守创新、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查看相关监测数据。人民网记者 高翔摄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是重要的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西部创新研究基地。
“自1958年成立研究所以来,一代代化物人扎根大西北,怀揣科技报国志,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现在,我们的青年科技人才比例能占到70%以上,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在航天润滑材料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神舟十七号返回的空间站舱外暴露实验材料,正在这里进行分析研究。”该所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红轩介绍,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获得科技奖励26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1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6项、摩擦学领域国际最高奖1项,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的实验室里,青年科学家乔旦专注于摩擦化学与润滑材料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十多年的坚守工作中,她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研制了多种润滑油脂材料并获得了成功应用,为我国空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润滑保障技术。
如今,乔旦研究员入选了国家级青年人才,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我的成长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和研究所的培养,我将扎根西部,继续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乔旦说。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前身为1957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1962年正式使用现名。现有职工98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及高层次研究骨干近百人,在读研究生800余人。
提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不得不提及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在这片年轻科研人员占近半数充满创新活力的团队里,科研人员不断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在推动核物理研究发展的基础上,驱动重离子治疗装置迭代升级、助力太空探索和辐照育种等重离子束应用的发展。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备受赞誉,让中国在国际核物理领域内铸就坚实的根基。
“‘西北缺的不是人,是把根扎进沙子里的人。’正是因为前辈的这句话,让我走进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90后王儒亮是甘肃省通渭县人,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便开启了与重离子加速器相伴的岁月。
“从武威的大漠戈壁,到莆田的碧海之滨,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能在‘家门口’接受到国际顶尖设备的精准治疗。”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政协委员杨建成介绍,研究所新一代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正全力研发第二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新一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成本更低、占地更小。”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开展相关科研工作。人民网记者 高翔摄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初创在兰州市盐场堡的滩上,环境十分艰苦,但是依然有来自全国的300多名兽医领域科技人才响应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来到这里开始兽医药研究的拓荒之路。
建所68年来,兰州兽医研究所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省部委和地方各类竞争性科研项目1300多项,获得国家奖15项,省部级奖励200多项,获疫苗和诊断制剂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9项,高居全国第一,国家二类和三类新兽药证书45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621项、国际发明专利27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
“研究所有困难,请你帮忙,别谈待遇!”兰州兽医研究所所长郑海学至今记忆犹新,正是16年前老所长才学鹏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年,郑海学是兽医药研究领域的新星,在广州有着稳定的工作,爱人也在南方工作。接到老所长电话后,郑海学毅然来到兰州兽医研究所,将自己的青春和所学毫无保留地抛洒在这片发展热土上。
“兽医研究所的人身上都有传承的基因,前辈学者为兰州兽医研究所积累了扎实的科研基础,走进新时代,我们要做的是敢于‘亮剑’,为国家所需服务。”郑海学说,从2021年至今,兰州兽医研究所引育人才156人次,新增45人次入选国家、省部、中国农科院人才称号,他们大多年富力强,成为兰州兽医研究所科研攻坚的中坚力量。

6月6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内,部分年轻员工正在参加专业培训。人民网记者 高翔摄
地处兰州市西固区的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是集炼油、化工、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检维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炼化企业,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炼化生产基地,能源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公司现有土地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各类用工1.42万人,总资产213亿元,年营业收入700亿元左右。
“兰州石化公司被誉为‘共和国石化长子’,其前身——兰炼、兰化均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是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炼油化工生产基地。1960年,这里产出第一桶‘争气油’,彻底结束中国依赖进口成品油的历史;同年,第一块国产丁苯橡胶下线,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兰州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徐文学告诉记者,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加工原油4.08亿吨、生产乙烯1778.4万吨,上缴税费2213.2亿元、2009年以来连续十六年成为甘肃省纳税超百亿元企业,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之一。
“兰州石化建设之初,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响应祖国号召,为中国石油工业梦想奔赴而来。今天,全国的优秀人才来到兰州石化,扎根祖国西北,他们的青春梦想值得被珍视。特别是近年来,兰州石化在引才引智方面成效显著,前后1300多名青年人加入兰州石化,其中300多名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兰州石化公司人力资源部、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德明说,面对青年人的成长,兰州石化既重学历亦重能力,通过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闪闪发光。
据介绍,今年兰州石化引进13名博士。公司还投资3000多万改善住宿条件,为高端人才提供独立公寓,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人才强企工程行动,兰州石化正朝着“再造兰州石化、再创企业辉煌”的目标稳步迈进,在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的征程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人民网记者 高翔摄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西北至东南跨越1600余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自古以来,多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东西方文化在此互鉴、融汇、发展。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位于文物大省之列,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自1939年建馆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始终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保护和有效利用文物资源为己任,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为目标,以创新精进博物馆职能工作为抓手,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甘肃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博物馆展览大楼建筑总面积2.85万平方米,现有展厅18个,院内还有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等设施,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建筑。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文物保护修复水平,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以金属、纺织品、彩陶、纸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为方向,承担了40余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完成1500余件本馆馆藏彩陶、画像砖、青铜器、纺织品、书画等文物的保护修复。
从传统修复工艺的传承,到文物保护技术的探索,从文物价值的发掘,到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甘肃省博物馆不断引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改善藏品保管环境,同步增强藏品保存环境的监测、评估和控制能力,加大文物本体保护、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力度,让沉睡千年的历史瑰宝“活起来”。
- 2025-08-05“青春华章·重走西北角”|西北有“重器” 最美是“匠心”
- 2025-08-05“如意甘肃”的精彩绽放——从深圳文博会看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 2025-08-05甘肃省“网络文明家庭站”建设案例入选2025年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 2025-08-05“东数西算”庆阳产业园最大单体数据中心封顶 今年9月底将整体投产交付






